红色农业
定州:“小蒜黄”长成“蒜黄金”
2023-02-21 14:15  浏览:318
 

定州:“小蒜黄”长成“蒜黄金”

 

 

图为种植户正在采收蒜黄。记者王旭妹摄

 
    近日,记者走进高头村巨营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,只见一座座大棚错落有致,金灿灿的蒜黄长势喜人,几位农民动作娴熟地收割着成熟的蒜黄,一派繁忙景象。
    高头村是定州蒜黄种植专业村,该村常住496户,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蒜黄种植,每天收割运输蒜黄1—2万公斤,高峰期达10万公斤,畅销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深圳等大中城市,蒜黄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。
    “我们高头村蒜黄种植历史悠久,以前的蒜黄产量可没这么高。”高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家清说,蒜黄属于无光接触生长,以前人们用土暖窖种蒜黄,占地多,而且烧煤有污染,再加上管理跟不上,蒜黄的质量和产量都没有保障。
    党建引领,激活产业发展“新引擎”。高头村“两委”班子依托多年蒜黄种植经验与产业基础,谋划了以“高头蒜黄”产业为特色的发展格局。2021年5月,成立了定州市巨营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,发展蒜黄大棚300余个,占地100余亩,示范带动全村农户稳定增收。2022年,村集体收入达27万元。
     采访中,孙家清算了一笔账,1斤大蒜平均生产蒜黄1.5斤左右,每斤大蒜直接产生经济效益3元,每个蒜黄大棚消耗大蒜3000—5000斤左右,每个棚可以增效翻倍,1亩地建设蒜黄大棚6-8个,经济效益达到每亩2万元。由于每季蒜黄可产7至9茬,每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。
    同时,蒜黄种植还能有效带动村民及周边农民就业、致富。“干这活儿不累,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。”正在收割蒜黄的56岁村民高红娟说,平时每小时12元,装筐、打包时每小时15元,一天能挣近百元。
    有了品牌,也就有了金招牌。2022年,该合作社成功注册“蒜金黄”牌商标。蒜黄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,大力示范推广标准化种植,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。
    蒜黄的成长主要依靠母蒜的营养,因此,该合作社从源头上严格把关,采取订单式购买母蒜。在种植过程中无需农药和化肥,只需供水、控制好温度即可,进一步提升了蒜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。采用入股经营、自主经营模式,与种植户签订协议,实施标准化种植,确保消费者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“过去都是土暖窖,种和管都比较麻烦,现在是水培种植了,产量和效益比以前好太多了。”种植户吴旭东告诉记者,自己种植蒜黄已有30多年,大棚蒜黄生长周期短、利润高,能够快速回本,20天一茬,相比其它农作物管理起来省工、省时。
    在蒜黄大棚里,记者看到工人们将刚刚采收的蒜黄一捆捆打包装箱。“这些蒜黄是客户预定好的,一会儿就要装车运走。刚采收的蒜黄,当天就能运往全国各地,装进老百姓的菜篮子。”吴旭东说。
    提起收成,吴旭东高兴地说,刚刚采收的这一棚蒜黄共3000斤,按照4元一斤的市场价来算,能卖到1.2万元左右,去除5000元的种植成本、1000元的人工成本和200多元的水电费,一棚能收入5700多元。
    在采收了一棚蒜黄后,工人们将老蒜移出,随即在棚里摆上一排排大蒜。调整好棚内的温度,经过按时给水,黑暗的大棚内,大蒜的“绿色”升值之路便正式开启。
    近年来,北城区街道高头村“两委”班子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优势,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蒜黄,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通过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管理模式,激活个体经济,夯实集体经济,培塑品牌经济,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、人民富裕、治理有效的成功之路。
    下一步,高头村将继续发挥好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,通过培育农业特色产业,发展特色农产品,让“蒜金黄”这块金字招牌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 

发表评论
0评